德国外长把“俾斯麦厅”名字改了此举成功惹怒俾斯麦家族
据德国《明镜周刊》17日报道,德国首任总理俾斯麦的家族对德国外长贝尔伯克决定将外交部著名的“俾斯麦厅”改名为“德国统一厅”感到十分愤慨。
△德联邦外交部大楼的“俾斯麦厅”
家族发言人亚历山大·冯·俾斯麦发布新闻稿指责贝尔伯克“缺乏历史意识”。他表示,先辈俾斯麦的政治遗产至今还影响着德国的方方面面,俾斯麦家族对这一决定感到震惊、不满和难以言喻的悲伤,并要求外长贝尔伯克重新考虑。
德国外交部则解释说,新名称考虑了德国统一社会党(SED)政治局在民主德国时代开会的地方的历史发展,以及德国民主历史的传统。
奥托·冯·俾斯麦是保守派,他维护专制主义;但他通过立法,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工人养老金、健康医疗保险制度、社会保险。俾斯麦在外交上纵横捭阖,成为19世纪下半叶欧洲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主要成就是结束德国分裂、完成德意志统一、复兴德意志。所以,有赖于祖辈的成就,俾斯麦家族在德国一直颇受尊敬。
论俾斯麦的个性对德国统一战争的影响
?论俾斯麦的个性对德国统一战争的影响
德国在近代曾是一个长期分裂的国家,普鲁士最终能够完成德国的统一,是和其宰相俾斯麦的努力分不开的。笔者认为,俾斯麦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独特的个性,对德国实现统一的三次王朝战争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俾斯麦;个性;德国统一
不可否认,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是有些历史人物的功劳也是不能磨灭的,在德国统一的历史上,俾斯麦无疑是功绩最大的人物。笔者认为:正是俾斯麦与众不同的个性,决定了在由他领导的德国统一战争中能够积极采取正确有效的外交战略和军事策略,赢得战争的胜利。
一、骄傲自信,永不服输的个性注定了统一战争必胜的结局
俾斯麦骄傲自信,永不服输的个性早在其年轻时就已凸显出来。1839年,他向波茨坦当局递交辞呈时说:?我的抱负是指挥别人,而不是听人指挥?。这种自信、傲气和永不服输的精神在他领导德国统一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850年以来德意志各邦国要求民族统一的呼声日益强烈,这种呼声引起了俾斯麦的关注。1862年9月30日,俾斯麦在国会发表了著名的?铁血演说?,声称要用铁和血来解决当前的重大问题,并在议会强行通过军费预算案。他对普鲁士完成德意志的统一充满信心。1863年,丹麦议会通过新宪法,将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两处属于德意志邦联且讲德语但又与丹麦间有同盟关系的公国)划入丹麦版图,这无疑给了普鲁士最好的借口。俾斯麦很快联合奥地利对丹麦宣战。战争中他亲任军事指挥,普奥联军杀敌勇敢,战争很快以普奥的胜利而告终。
由于领土分配出现矛盾,刚刚做完盟友的两个邦国又很快开战。俾斯麦清楚地知道奥地利是一个比丹麦强大的多的竞争对手,是普鲁士统一德国的最大威胁,因此他在御前会议上坚定地说:?我拿脑袋做赌注,哪怕我上断头台,也要赌到底??德意志命运的难解之结,不能用双雄并立政策这种温和的方式解开,而只能用剑来斩开?,他的自信和傲气再次呈现在世人面前。1866年6月16日普奥战争终于打响,这一次俾斯麦虽然在外交上做足了准备,但在战场上却没有必胜的把握,因为普鲁士人民并不支持他,俾斯麦唯一可以依仗的就是出色的普鲁士军官和富有纪律的士兵。 在俾斯麦永不服输的精神的支持下,仅仅七周后,战争就以普鲁士的胜利而结束了。
北德联邦建立后,俾斯麦很清楚法国的拿破仑三世绝不会轻易放弃对南德四邦的控制,因为当时欧洲的国际关系是千丝万缕的,任何一个国家的行为都会牵动其他国家的神经,因此,俾斯麦统一德国的过程,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失误。在英法俄等强国面前,俾斯麦是绝对不肯屈服的。在俾斯麦的调动下,所有德意志邦国都为民族统一事业而团结了起来,南德诸邦甚至动员军队与北德联邦共同组成一支50万人的德意志民族军。9月2日,在色当决战中,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被普鲁士元帅毛奇所俘。俾斯麦乘胜继续挥戈前进,直捣巴黎,取得战争胜利。英俄两国也未再阻挠,德国统一终于完成。
二、生性多疑,狡黠善变的个性使统一战争总是能够化险为夷,左右逢缘
早在1856年,俾斯麦就提出了确立普鲁士在德意志的霸权地位的目标。这项政策实施的关键是削弱奥地利并把它从德意志排除出去。因此在对丹麦战争时,俾斯麦担心奥地利会趁机制造事端,削弱普鲁士,就把奥地利也拉入战争,同时还可以看看奥地利的军事实力。1864年8月双方签订《加斯泰因协定》:石勒苏益格划给普鲁士,奥地利则分得了和自己并不相连的荷尔施泰因。这是俾斯麦故意的布局,是俾斯麦设计的迷魂阵。之后奥皇约瑟夫想用麻烦不断的荷尔斯泰因换取格拉茨省,被俾斯麦拒绝。很快他就把军队开进了这一地区,双方终于到了兵戎相见的地步,为俾斯麦提供了对奥战争的借口。
在准备对奥战争时,为换取法国中立,1865年10月4日,俾斯麦会见拿破仑三世时说:?一个怀有远大志向的普鲁士将把法国人的友谊看作是极端重要的。?为了迫使奥地利两面作战,俾斯麦向意大利提出结成军事同盟,遭到法国反对。于是,俾斯麦再次面见拿破仑三世,对他说,普奥战争对普鲁士来说是长期而艰苦的,是消耗战,请拿破仑三世安心,普鲁士不会对法国构成任何威胁。经过精心准备,终于赢得战争胜利。
对奥战争结束后,俾斯麦深知统一全德的最后一步将是与法国开战,他先是利用法国对南德领土的觊觎,以宽大的条约把4个邦国拉到自己一边,然后当法国要求吞并比利时和卢森堡时,俾斯麦要求法国出具书面材料,并暗中将法国的野心通知英俄。于是法国的野心开始让英国深为担忧,而俄国向来与法国在波兰和东方问题上存在矛盾,意大利也因法国支持其境内的教皇领地而与之关系冷淡。在俾斯麦的催动下,很快法国就成了孤家寡人。1868年,为了制造战争导火线,俾斯麦派人到西班牙活动,使西班牙 *** 宣布将王位献给普鲁士王室的一位亲王。法国大怒,要求普鲁士书面保证放弃这一王位。威廉一世急忙给俾斯麦发电报,意欲忍让。但狡猾的俾斯麦却擅自把发给法王电报中的?从长计议?变成了?没有什么可说的了?,和解的意思变成了轻蔑的拒绝。不出俾斯麦所料,缩写后的电报在报纸上发表后,果然挑起了拿破仑三世的怒火,这个同样急于转嫁国内危机的君主很快就正式对普鲁士宣战。
三、处世方式机敏灵活,超强的人事驾驭能力保证了战争进程的顺利进行
1863年底,正值德意志与丹麦发生领土纠纷之时,俾斯麦决定先打丹麦,然后再收拾奥地利。为了进行战争时不
至于腹背受敌,俾斯麦灵活运用外交手腕,不断化敌为友,奇迹般地使欧洲各国在适当的时刻保持中立,从而确保了普鲁士始终只同一个敌人作战。在德国统一的过程中,几乎每一步都是按他精心设计的计划进行的,他超强的人事驾驭能力可以说发挥到了极致。例如,在联合奥地利对丹麦的战争结束后,故意让奥地利对领土分割产生不满,为以后对奥战争留下伏笔。在对奥战争取胜之际,他又考虑到日后在对法战争中需要有奥地利的友好态度,因此力排高级将领要乘胜进入维也纳的意见,与奥签定了比较宽松的和约,则表现了其机敏灵活的处世能力。1867年,德国成立了北德意志联邦,这是俾斯麦统一德国的重要一步,但南德四邦受到法国控制,俾斯麦在统一南德四邦上表现出了足够的耐心,他的策略是:决不放枪打第一个来闻诱饵的鹿,而是等到群鹿都来才放枪。果然,他在等到西南四个邦国都加 *** 邦后,才跟法国交战。
1870年,普法因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发生纠纷。当时在埃姆斯温泉疗养的威廉一世将其与法国大使会见的经过用电报通知俾斯麦,让俾斯麦对电报内容作必要的改动后发表。俾斯麦认为这是一桩对普鲁士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它提供了 *** 法国宣战的一个有利机会。在与军方人士商议后,他当即篡改电报内容,使其带上侮辱法国的口吻,并相信这将对?高卢牛?起到一块红布的效果。7月13日电文一发表,便引起法国 *** 的狂怒。7月14日晚,法皇决定宣战,这正是俾斯麦意料到的结果。翌日晚,普鲁士 *** 亦向北德意志联邦发出动员令。由于法国的孤立和军事上的失误,普鲁士则制定了周详的作战计划,因此开战不到一个半月,在9月2日的色当激战,普军大获全胜,法国投降。这正是俾斯麦超强的人事驾驭能力的表现。
参考文献
1、埃米尔。路德维希。俾斯麦传,北京:团结出版社,2004年版,P13-14
2、冯超英:试论俾斯麦与德国统一,内蒙古师大学报,1996年06期
?
3、张革英:论俾斯麦的现实主义外交策略与德国统一,菏泽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出访欧美开眼界:李鸿章竟然被称为东方俾斯麦
1896年6月11日,李鸿章离俄赴德。于13日乘火车抵达德国柏林,住在恺撒大厦。
在德国,迎接李鸿章的是空前盛大的欢迎仪式。德皇派御车来接李鸿章。
6月14日下午,李鸿章拜见德皇威廉二世,代表中国皇帝向德皇酬谢其干涉还辽之事。德皇表示,希望两国友谊长存,希望大清江山永固。15日,李鸿章拜访了德国外长马歇尔,谈及英国放弃中国,短见自私,中国不能不与俄国友好。
后面内容更精彩
此后数日,应德皇的邀请,李鸿章参观了德国军队。德皇特意为李鸿章准备了一把虎皮椅。看到德国军队的精良装备与高昂士气,李鸿章不禁失声说,我如果有十营这样的军队,我就不怕小日本了。
此外,李鸿章还会见了已退休的前首相俾斯麦,进行了简短会谈。李鸿章在访问德国的20多天中,总想请教德国富强的秘诀,对于有关增订洋货进口税的使命并未完成。
李鸿章被西方人称为“东方的俾斯麦”,此次在李鸿章下榻的行馆里,墙上就挂着李鸿章和俾斯麦的照片。
俾斯麦,1815年出生于普鲁士,是德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1862年至1890年期间一直担任首相,在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的支持下,俾斯麦大力推行他的“铁血政策”,经过发动与丹麦、奥地利和法国等的一系列战争,1870年,最终实现了德意志的统一,使得德国一跃成为与英国、沙俄并列的世界强国。
<!-- shwc end -->
在这一过程中,“铁血宰相”俾斯麦的名号享誉欧洲大陆。但是到了1890年,因与新德皇威廉二世政见不一致,产生严重意见冲突,俾斯麦被迫辞去了职务,赋闲在汉堡宅第,养花种草,颐养天年。
李鸿章的经历虽比不上俾斯麦那样传奇,但也有相似之处,他早年镇压了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后当上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文华殿大学士,出将入相,在职务上应该说与俾斯麦相当了。只不过前两年在中日甲午海战中折戟沉沙,丢尽了颜面。
后面内容更精彩
李鸿章之所以被称为“东方伸斯麦”,这有一段来历。那是当年他在筹建北洋水师的时候,有一次德国海军大臣柯纳德到天津拜见李鸿章,告诉他:“中堂大人,我这次乘坐的军舰,是世界一流的军舰,技术装备最为先进,欢迎您有时间过去参观。”李鸿章对武器船舰是最感兴趣的,他满口答应,约好日期前去观看。
不巧的是,正好那一天刮风下雨不利于出海,李鸿章冒着风雨来到大沽口,但是德国军舰离港口还有几十海里,他们的船只在风浪中很难前行,这时柯纳德派了一只小艇前来联络,并带来口信:“今天风雨太大,在海中行船会有危险,您这么大年纪,就不必冒此危险了,可以改日再来参观。”
随行人员也纷纷劝阻,但李鸿章参观心切,加上不想让洋人看不起,毅然带着翻译下了自己的船,登上小艇就去了。柯纳德见到李鸿章的到来很诧异,他很感慨地说道:中堂大人真是守约之人啊,这么大的风雨都如期前来,这样坚毅的性格,真像我们的首相俾斯麦。”从此之后,柯纳德逢人便说李鸿章是东方俾斯麦,“东方俾斯麦”的名号就从中国和德国传播开来。
<!-- shwc end -->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