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医霍乱什么意思的问题,于是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中医霍乱什么意思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药中所说的清热解毒是指什么?解什么毒?
所谓清热解毒是指药物之功能,清热是病上中下三焦之热症,解毒是人体内有温,湿,寒,燥,火,之毒,又如六气之中的风寒温湿燥火六气之毒留于体内,用性凉清热之药解其六气之邪毒。如石膏,知母泻胃之火而解胃之热毒,又如枝孑解三焦之热且祛湿凉血降肝火解心胞热,又如黄柏清下焦之热而解肾之火毒,又如黄芩解上焦之热而清肺火之毒,又如黄连清心之火而解下焦肠胃之湿热之毒,又如柴胡之微温疏泄一身上下之热,如银花连翘蝉衣解人体之表毒和散表之风毒,清热解毒不仅治里也能治于表,表能疏清表邪热之症,里能解里内热之实火,上通天目,下通上中下三焦,薄荷菊花升麻皆为上清之药,木通,淡竹叶,泽泻能下水道又能治膀胱之热和利小便。且金钱草,滑石等皆能泻火祛湿之热毒。中药所用的清热解毒解萝什多。与清热表里,解毒里外,均可药到病除的好处。
1﹒板蓝根注射液
主要成分:板蓝根。功效:清热,凉血,解毒。适应证:感冒发热、咽喉肿痛、腮腺炎、肝炎等,亦可用于扁平疣的治疗。用法用量:肌内注射,每次2~4ml,每日1~2次。
2﹒鱼腥草注射液*
主要成分:鱼腥草。功能:清热解毒,排脓消痛,利尿消肿,抗菌消炎。适应证: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肺炎、扁桃体炎、尿路感染、附件炎、慢性宫颈炎等。用法用量:肌内注射,每次2~4ml,每日2~3次;静脉滴注:每次50 ml,每日2次,或遵医嘱。
3﹒清气解毒注射液
主要成分:虎杖、肿节风、败酱草、鱼腥草等。功效:退热,抗炎,降血清淀粉酶,调整Ig M 体液免疫。适应证:多种细菌和病毒感染所致的高热,亦可用于胰腺炎。用法用量:静脉点滴,成人每日400~800ml,儿童按每千克体重10ml 静脉滴注,7~14d 为一疗程。
4﹒穿琥宁注射液*
主要成分:脱水穿心莲内酯。功效:解热消炎。适应证:感冒及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支气管炎、小儿支气管肺炎。用法用量:肌内注射,每次40~80mg,每日3次;静脉滴注,每日400~600mg,分2次用,以相当于药液5倍量的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或遵医嘱。注意事项:孕妇慎用;忌与酸、碱性药物合用。
5﹒双黄连粉针剂*
主要成分:金银花、黄芩、连翘。功效:清热解毒。适应证:病毒性肺炎、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咽炎等病毒及细菌感染性疾病。用法用量:静脉滴注,临用前加灭菌注射用水或5%、10%葡萄糖或0.9%生理盐水适量溶解后,再加入5%或10%葡萄糖或0.9%生理盐水500ml 中滴注,每次每千克体重60 mg,每日1次,或遵医嘱。
清热解毒是清热法之一。适用于瘟疫、温毒及多种热毒病证或疮疡疔毒的治法。症见高热烦扰、口燥咽干、便秘尿黄、或吐衄发斑,或红肿热痛,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等。
由于发病原因不一,病情变化不同,患者体质有异,热证有实热、虚热之别,内热证有热在气分、血分之分。根据清热药的功效及其主治证的差异,可将其分为五类:1、清热泻火药:功能清气分热,主治气分实热证。2、清热燥湿药:性偏苦燥清泄,功能清热燥湿,主治湿热泻痢、黄疸等证。3、清热凉血药:主入血分,功能清血分热,主治血分实热证。
4、清热解毒药:功能清热解毒,主治热毒炽盛之痈肿疮疡等证。5、清虚热药:功能清虚热、退骨蒸,主治热邪伤阴、阴虚发热。常用药有黄连、黄芩、黄柏、石膏、连翘、板蓝根、蒲公英等,常用中成药有牛黄解毒片、牛黄上清丸、银黄滴丸等。宜于治疗热证。用痛肿疔毒等病证的治法。
在中医学里经常会提到毒这个词,和西医相比,中医所说的毒范围极其广、种类极其多。首先中医所说的 “毒”分“内生之毒”和“外来之毒”,内生之毒是指人体新陈代谢所产生的一切不良物质,如淤毒就是由于气血不足,造成气血运行不畅而形成淤堵,像血栓病。“外来之毒”从狭义上讲就是含有毒性的物质,一旦使用人会立刻中毒。比如川乌,草乌,一支蒿等,他们中都有毒性,一旦人误食,会引起窒息,器官衰竭,危及生命。但是如果合理利用这些毒物,就可以以毒攻毒治愈很多疾病。从广义上讲,毒也可以理解为中医上说的六邪,即风、寒、暑、湿、燥、火,就是人们常说的湿毒,火毒,寒毒等。这些不是那种能让人中毒的有毒物质,而是一种抽象的概念,是使人引起疾病的致病源。病情不同,解毒方法也会不同。
药事网权威解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抄袭必究。
到此,以上就是对于中医霍乱什么意思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医霍乱什么意思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